给地球做“CT”的地质人——记第五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获得者赵杨杉
来源: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日期:2022-12-30 浏览量:441

他,身穿朴素的野外套装,长期跋涉在崇山峻岭间,穿梭在荆棘丛林中,黑色镜框尽显书生意气,如炬的目光坚定有神,走起路来微微带风,可亲、内敛、有干劲。

他,比一般人更懂得“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从事物探测量十余年,他默默扎根地质一线,辗转各地,历经锻炼,从一名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毕业实习生,成长为经验丰富的“地勘工匠”和地质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

他,历获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煤物探职业技能竞赛“物探优秀人才”、科技创新先进个人,湖北煤炭地质局优秀技术人员、青年岗位能手、安全管理能手等荣誉。2022年8月,他又在中国地质学会评选的第五届野外青年地质贡献奖——金罗盘奖中榜上有名,成为青年地质工作者口口相传的年轻榜样。

他,就是走南闯北,给地球做“CT”的地质人,湖北局物测队物探院总工程师赵杨杉。

在野外项目进行地震数据采集

艰苦奋斗,磨炼专业技能

物探测量是通过专业的仪器设备给地球做“CT”,利用地球内部结构的物理属性差异来研究其内部构造,给下一步能源开采及工程施工设计提供更为直观、准确的岩土信息情况,提高地质勘测的整体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

赵杨杉的工作就是给地球做“CT”。“我们这一行一辈子就是在野外爬山、跟石头打交道”赵杨杉摇头笑着说道,但当别人问他难道不向往外面精彩的世界,想不想转行的时候,他一下收起了嬉笑的神色严肃起来,“我是一名年轻的地质工作者,祖国和人民赋予我们神圣而光荣的找矿使命和责任,即使再苦再累、再险再难,我也要坚持下去。”是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11年8月,赵杨杉怀着对地勘行业的憧憬走出校门,初出茅庐的他从最简单的技术员开始做起。刚到单位参加的第一个项目是到安徽池州码头铜钼矿开展岩性鉴定,对于首次参与地质项目的赵杨杉来说,第一次体会到了书本与实践的差异。“要想尽快提升自己的实操本领,就要不怕吃苦,深耕一线,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将书本的知识吃透,活学活用。”赵杨杉把同事鼓励的话默默放在心上,立足专业知识,跟着项目实践学,向同事们虚心请教解决之法,紧抓一切锻炼机会。

风餐露宿,与家人聚少离多对赵杨杉而言已习以为常。十余年来,变的是他辗转各处的项目地点,武夷山沟壑纵横的茶田放过物探线,经历过大南湖戈壁滩零下20多摄氏度望不到边的迷惘,在青藏高原巍峨磅礴、冰峰雄峙的阿尼玛卿雪山脚下留下过足迹,在川藏高原金沙江、怒江大峡谷感受过高海拔的缺氧环境……不变的是他重在实操,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的初心,不管白天从事多么繁重的数据采集工作,晚上他都会抽出固定时间研究学习项目设计书,了解野外数据采集流程,整理野外数据记录,结合野外数据采集实际情况研判数据采集质量。

十年春秋,十年耕耘,赵杨杉用十年时间,把自己磨练成物探专业领域的一把利剑,那个当初刚入门的毕业生如今已是物测队物探总工。

攻坚克难,服务重大工程建设

在新建铁路川藏线雅安至林芝段物探勘查项目和同事翻越川藏南线上海拔第一高度的垭口东达山(右起第二是赵杨杉)

2018年川藏铁路勘察设计全线启动,湖北局集团参加“史诗级”项目川藏铁路最难路段——雅安至林芝段初测阶段的工程地质勘测,挑战“难中之难”。赵杨杉被委以重任,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勘测团队前往四川、西藏开展新建铁路川藏线雅安至林芝段四座特大桥(大渡河、东久曲、金沙江、怒江)的物探勘查任务,为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川藏线“雅安至林芝段”行走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大规模碰撞而隆升的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地形条件复杂,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是川藏铁路施工难度最大的部分。四座特大桥桥址区又均属高山峡谷地貌,部分测区坡度有40°以上,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施工时也常遇到 “一山有四季,三里不同天”的景象。最重要的是海拔高度平均4000多米,空气稀薄、天气严寒、地形复杂,极易因积雪融化产生崩坍、溃决,施工条件难上加难。

“一方面团队要面临恶劣环境,另一方面还面临着一个重要技术难关——大地电磁测深法(EH4)接触甚少的问题。”赵杨杉告诉我们,虽然物测队作为传统的地质队,在煤田地质勘查上有着自己独到的优势,但大地电磁测深法(EH4)这种铁路勘察中的常规方法,一直都很少接触。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作为负责人的赵杨杉只觉得紧迫感压身。他明白,川藏铁路是关系到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边疆稳定的战略性国家重点工程,对国家长治久安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不仅是一个项目工程,更是一份作为地质工作者的使命责任,必须高质量完成任务!

在新建铁路川藏线雅安至林芝段物探勘查项目怒江工区海拔4000米的山顶搭帐篷基地(右起第二是赵杨杉)

怀揣坚定信念,项目开工前,赵杨杉便开始认真研读规范,请教同行专家,争取以最快的速度熟练掌握新技术,多年来养成的那套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的知识吃透,活学活用的习惯派上了大用场。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当技术员对项目野外技术参数设定及数据质量把控性不强时,他能胆大心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多处典型地段进行系统试验,对不同地段不同采集参数的成果数据进行分析论证,最终形成一整套数据评级标准,使每个物探组能够在实际勘探中结合现场情况判别野外采集数据的好坏,以及采取最优措施去采集好的数据。所有人都对他的表现心悦诚服,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最终,赵杨杉带领的野外团队顶住压力,圆满完成了任务,新建铁路川藏线雅安至林芝段特大桥物探项目实际完成工期97天,比预计工期提前了12天,同时项目成员的无畏付出与项目的高质量完工也获得了一系列认可,获得了总局“优秀QC小组”、湖北局安全文明标准化项目部等荣誉称号。

创新驱动,助力城市地下空间探测

2017年,物测队利用中央地勘能力建设资金、总局装备能力建设资金购置了一系列开展城市地下空间探测及工程物探相应的设备,引进新技术,赵杨杉被任命为物测队物探技术负责人,担起了物探转型的重任。

虽然在物探行业工作了多年,但对于城市地下空间探测及工程物探领域,带好团队做好管理,赵杨杉还是个“新手”。他一方面埋头刻苦钻研新方法、新技术,夯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一方面大力开展新方法、新技术的学习培训,拓宽物探技术团队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为物探院后续业务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变化的是职务,不变的是干劲。”工作中的赵杨杉仍然保持冲锋在前,坚持亲历现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团队做好表率。

近年来,赵杨杉结合物测队物探转型方向,发挥科技创新驱动作用,以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为切入点,在岩溶探测、地下隐患探测、不良地质体勘查等一系列城市地下空间探测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武汉市白沙洲、浙江绍兴等地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探测系列试验、《综合物探技术在武汉岩溶探测中的应用研究》、《三维高密度电法在城市地下空间探测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在武汉市白沙洲、江夏区法泗镇及安山等地开展的三维地质雷达道路病害体探测;总局“揭榜挂帅”项目——《浅层高精度快速电法勘探技术及装备优化升级研究》等为物测队积累了城市浅层地下空间探测技术方法的相关经验,提升了该队在城市浅层地下空间探测方面的综合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与同事们分享心得时,他这样说:“我相信,我们的地质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我们的地质事业一定会越走越辉煌。一定要坚定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初心使命不变,为湖北局三次创业,物测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