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Industry dynamics
  • 19
    / 09
    近日,勘研总院的《煤系矿产评价技术与方法》《覆岩离层注浆防治采煤沉陷技术》等两项技术,被中国自然资源部发布的《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2年版)》刊发。据悉,中煤地质总局共计4家单位6项技术成功入选该目录。...
  • 19
    / 09
    从人员定位、手机地图到汽车导航、健康码扫码,背后都是地理信息大数据作为支撑。地理信息产业通过“数实融合”,不断催生出新服务、新业态,成为各界看好的“时空信息新基建”。今年的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即以“推进时空信息新基建 开拓数字经济新蓝海”为主题。也是在这次大会上,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继2019年、2021年后,第三次荣膺“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第二名。三获“榜眼”的背后,煤航有什么独家秘籍?搭上新基建顺风车在信息化革命加速演进,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个产业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从事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高科技企业,煤航敏锐地意识到,必须搭上新基建的顺风车,占得先机!“地理信息+”发展新战略应运而生。随着2018年智慧矿山、智慧铁路、智慧国土、智慧北斗四个“智慧”分公司的成立,煤航为技术产业化应用打造了一支“专精特新”精锐之师。智慧矿山完成的“榆林市杨伙盘煤矿智慧矿山系统工程”获评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全国煤炭工业两化融合示范项目;智慧北斗开发的“中煤领航导航地位服务平台”业务覆盖十多个省区,“移动污染源监测系统平台”与陕西省环保厅、西安市环保局等多家单位达成合作,“重型柴油车辆尾气排放监测系统”在四川、山东、江苏等地成功应用;智慧国土开创的“一张图一平台”模式在不动产权登记信息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智慧铁路研发的“铁路路外环境安全监测地理信息系统”获得铁路系统认可,应用前景广阔。2021年,四个“智慧”分公司总收入超过一亿元,成为煤航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赛道不掉队在煤航信息大厦,一面由40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装成的专利墙格外抢眼,而这里展示的只是煤航专利、软件著作权的一小部分。目前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1100项,并以每年100多项的速度不断增长,使煤航成为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专利著作权最多的单位之一。打开煤航近三年的科技创新成绩单,一项项硬核成果跃然眼前:部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奖项28项、优秀工程奖49项;专利158项,其中发明专利42项;软件著作权293项;对外发表论文485篇,获批科技创新项目35个;自主研发的软件已形成六大系列17个产品,“基于机载LiDAR点云的综合测图系统与应用”打破国外软件在LiDAR数据处理领域的长期垄断,成为行业领军产品;“航空摄影质量自动检查系统”为国内外首创,为航空摄影检测装上“智慧眼”,实现海量成果“一键查”,效率提升60%,被中国科协收录于《2019前沿领域科技成果推介手册》推向全国。大数据成为新引擎煤航57年来积累了海量空间数据资源,在大数据时代,“四中心一平台”——煤航大数据中心、“一带一路”卫星应用中心、陕西省地质灾害监测中心、陕西省地理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和“煤航云”平台,为这些数据赋予了新的生命,形成驱动创新发展的新动能。积极响应国家新基建战略部署,2020年7月,煤航大数据中心率先建成,完全建成后服务器总容量将达400台,存储容量将达PB级,批处理、速度快、算力大幅提升,如同为数据处理装上“超级大脑”。在“超算功能”的加持下,中心为智慧城市实景三维、人工智能关键要素识别、多元遥感影像的集成与整合等高密计算项目提供算力,已完成100多个三维倾斜摄影项目,总面积超过10000平方千米,完成了2000多景多元遥感影像的集成与整合,以及11700多幅SAR卫星影像数据处理。基于云平台,煤航开发了“秦岭生态环境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西藏色林措环境遥感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智慧管道数字孪生系统平台”等应用系统;承担的国家税务总局“财产行为税地理信息应用系统”项目,将建成全国统一税务专网的地理信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国税总局地理时空大数据中心,创新成果正向着产业应用领域转型发展。目前,大数据中心已成为煤航的“当家花旦”,通过了“西安市大数据企业”认定,获评国务院国资委“2020年度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典型案例”、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陕西省工信厅“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数字西安建设优秀成果和最佳实践案例”,被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规模最大、处理能力最强的大数据中心之一。在“四中心一平台”的强力驱动下,煤航“地理信息+”行业应用成果丰硕。“一带一路”卫星应用中心已在多国开展应用,完成了陕西省境内米级卫星影像数据及各市县区高精度(厘米级)影像数据的收集;陕西省地质灾害监测中心对陕西全省开展了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搭建了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并参与陕西地质灾害移民搬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陕西省地理空间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大数据中心向智慧矿山、智慧生态、智慧国土等方向不断深入研究,提供完善的技术解决方案。眼下,煤航承担的“基于空天地大数据的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平台构建和示范应用”“煤炭安全生产物联网平台”等十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正在加紧研发攻关。可以预见,这些科研成果将为煤航“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能。未来,煤航将继续乘着新基建东风,开拓数字经济新蓝海,不断丰富空间地理信息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地理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赛道不掉队...
  • 19
    / 09
    9月16日,中国地质学会发文公布首批创新基地评选结果,以中煤地质集团为依托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为共建单位申请的“煤矿开采注浆技术创新基地”成功入选,成为中国地质学会评选的首批19家创新基地之一。中国地质学会开展创新基地评选,目的是开展前瞻性研判、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应用示范,破解地学领域的重大科技难题,助力新时代地质工作创新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地质科技支撑力量。“煤矿开采注浆技术创新基地”成功入选,是基于中煤地质集团多年来开展了大量矿山全生命周期服务工作,在五阳煤矿、常村煤矿控制采空塌陷工程和高家堡煤矿顶板注浆等多个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拥有一支科研水平较高、成果转化应用较快、具有鲜明“产学研用”特色的人才团队。在入选创新基地后,地质集团将联合共建单位,利用掌握丰富一线资料和大量现场经验的优势,建设一支特色优势明显、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科研团队,解决煤层覆岩离层注浆技术、煤矿顶板注浆技术难题,开展煤层覆岩离层注浆技术、煤矿顶板注浆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为我国煤矿绿色开采贡献力量。作者:郝晓红、王行军...
  • 19
    / 09
    近日,江苏局三队顺利完成苏州一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施工,并提交完成测试成果报告。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是一种使用瞬变电磁法,对隧道掘进方向含水、充水等不良地质体进行预测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检测电磁场在隧道围岩中的衰减信号,反演计算围岩相对电阻率值,进而划定低电阻率值异常区,为隧道掘进施工提供水害防治建议。本项目的完成,是三队继承揽宁马城际铁路、瑞梅铁路等隧道地面技术服务项目后,转向地下的新尝试,标志着该队初步掌握了全空间、立体化隧道勘察技术。...
  • 14
    / 09
    8月28日,江西省地质局组织专家组对《江西生态地质》(送审稿)进行评审并顺利通过验收。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龙清出席会议。来自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南昌航空大学以及我局的专家进行了评审验收。评审验收会场 刘媛/图 《江西生态地质》是《江西省环境地质志》的普及本,属江西省地质科学专业系列志书之一。该书主要取材于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江西省环境地质志》,部分内容有所扩展,资料翔实,数据可靠,通俗易懂,是全国第一部省级生态地质通俗读物。该书率先在我国普及生态地质知识,探索地质工作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新路,将山川秀美、平安富饶、绿色低碳的江西呈现在世人面前,对全国普及生态地质知识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是国内第一部优秀的原创性生态地质研究成果。该书取得了较多创新成果和认识,全面介绍了江西水、土、地热等宝贵的生态地质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质量和丰富秀美独特的旅游地质资源,科学分析和详细阐述了江西省域内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进一步厘定了8条主要地震断裂带,系统总结了江西全省区域工程地质、城市地质特征,提出了绿色发展、生态修复的建议、对策和相关措施。经了解,《江西生态地质》项目是我局重点科研项目之一,李四光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我局原总工杨明桂作为首席专家通篇指导编撰。(江西省地质局科技处 叶琴 局宣传处 刘媛/文)...
  • 09
    / 09
    江苏局在常州金坛地区实施的20口储气储能库井日前完成交付,助力当地建成清洁能源“聚宝盆”,打造长三角地区储气储能基地。成绩背后,离不开“李志强创新工作室”完成的“大口径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定向井钻井工艺关键技术研究”。同样,在实施陕西省黄陵地热U型井组精准对接项目时,这个创新工作室采用“穿针引线”定向新工艺,在地面距离1138米、垂深3155米、温度高达121℃的位置,将两口井成功连通,实现“千米穿针”精准对接,创下国内地热U型水平对接井深度最深、水平段长度最长、温度最高、换热段最长等多个纪录。李志强创新工作室在我局,像这样集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览、技术交流、技能培训、创新成果孵化于一体的创新工作室还有9个。从职工个人岗位创新到以工作室为阵地进行团队创新;从单一专业的技术改造到多专业协同研发攻关;从发挥工作室作用解决现场难点问题到促进企业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5年来,江苏局职工创新工作室矩阵释放的能量裂变和集群效应越发明显。马宝祥劳模创新工作室“我对改进环保蒸汽加热器有一些想法,这是我做的图纸和方案,大家多提意见。”走进马宝祥劳模创新工作室,只见工作台上摆放着多张图纸以及工具、配件,几名成员正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着,开启又一场“头脑风暴”。马宝祥劳模创新工作室是江苏局命名的首个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之初,我们就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科技创新奖励政策、科技创新工作目标,以职工创新为抓手,以解决生产难点问题为着力点,积极开展创新攻关活动。”工作室带头人、劳动模范马宝祥介绍。他们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研究解决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围绕创新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培训、课题研讨和技术攻关;注重储备专业知识,时刻关注与企业产业发展相关的前沿技术和最新理论成果。一名劳模带领一个团队,一个团队辐射一个集体,一个集体凝聚一种精神。在这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发扬,创新增效的种子生根发芽:研发的某型号环保取样钻机,性能可以替代国际进口,打破了欧美国家对该型钻机的垄断;采用倾斜浇铸方法,使机车涡轮增压箱体铸件质量及成品率提高了20%;开发的L23/30柴油机活塞实现了国产化生产,降低了我国船用柴油机制造成本……“一直很喜欢琢磨新工艺,希望能有平台来实现梦想。工作室浓厚的创新创效氛围和奋进的团队力量能更好地激发出我的创新潜能。”创新工作室成员张强难掩兴奋之情。在这个平台上,他攻克了卡簧槽圆弧倒角的高精度加工、增压器壳体中轴同心度等“卡脖子”难题,成为创新工作室里走出来的第二个劳动模范。一对一传帮带、走出去取真经……江苏局创新工作室生“才”有道,不仅是职工成长的“练兵场”,更成为各类成熟人才的“栖凤地”。10家创新工作室中汇聚了85名热衷于科技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其中党员65人,正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工程师21人、工程师34人、技师6人,各类注册工程师18人,“金罗盘”奖获得者2人,全国地质勘查行业优秀地质调查员1人,省、市劳动模范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获总局及省、市表彰8人,总局创新团队1个,省级优秀班组1个。南稀金石职工创新工作室对于各创新工作室的成员来说,创新不分大小,发现的问题就是创新的开始,重复出现的故障就是攻关的方向。工作室成员们紧紧围绕工作实际,不断探索新工艺、新方法,有效解决了生产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点、堵点。“目前全国大部分煤矿还是采用矸石山排矸方式处理矸石,不仅占用大量宝贵土地资源,煤矸石中硫化物逸出或浸出还会污染大气、农田和水体,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陈宗念说,作为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他带领团队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论证、多次实验,完成了煤矸石破碎筛选除杂等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了煤矸石固废处理效率。为攻克超高温地热井综合测试技术难关,鲁辉创新工作室连续多年在西藏羊易、羊八井和四川康定等地开展高温高压测试项目,在此过程中完成的超高温地热井测井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完善了超高温地热能资源评价体系,与国际地热能产能潜力评价技术相接轨。在实施高邮市不动产数据迁移项目时,整合历史数据和现实数据遇到技术瓶颈。经纬创新工作室通过开发数据处理程序软件,批量处理数据,提高工作效率40%。在改进技术降本增效方面,金石职工创新工作室不甘落后,开发的用于开炉的新型节能增效技术,使开炉时间从8小时降低至3小时,减少原料损耗、电能消耗及生产辅材消耗,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100万元以上;改造电解炉槽型结构,使产能提升15.6%。王军培创新工作室“我们每选出一个创新课题,都感到压力山大,但看到创新成果给公司带来的效益,又觉得非常骄傲和自豪。”王军培说道。他带领的创新工作室已改进6项技术,“水文监测自动变水头渗透测试技术”应用后,节约人工成本20%以上,检测结果精确度也大幅提高。以创新思路萃取解决问题的“良方”,以创新举措打开实现突破的“锦囊”,丰硕的成果彰显出实践创新的巨大能量。近两年来,江苏局职工创新工作室已获得省部级成果9项,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发表论文18篇。《多分支水平井在奥灰注浆中的应用》获2020年度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江苏局职工创新工作室以促进产业转型为出发点,以提升发展质量为落脚点,不断放大创新的“乘法”和“倍增”效应,正逐步成长为关键创新的策源之地、生产技术的蝶变之地、“创客”梦想的实现之地、企业发展的赋能之地。...
  • 09
    / 09
    全国首例大空洞饱水磷矿采空塌陷区综合治理与利用项目——连云港新浦磷矿采空区治理工程项目日前通过竣工验收,该项目由中煤长江地质集团环境公司承建。据测算,此次综合治理可盘活周边土地3000亩。连云港新浦磷矿由于历史开采,采空区残留有大面积充水状态的空洞,矿柱大部分处于不稳定状态,采空区变形处于活跃阶段,当务之急是因地制宜解决新浦磷矿采空区沉陷问题。项目实施前,中煤长江地质集团根据采空区前期勘察情况和后期规划要求,对采空区进行分区。按“一区一策”原则,优化注浆液配比和注浆工艺,确保全充填压力注浆关键技术在不同区域均达到满意的注浆效果。施工中长江环境注重质量控制,把每次注浆浆液制成浆液试块,检测抗压强度,确保注浆后形成的结石体能有效撑起采空区。据统计,整个工程送检浆液试块达9897块,合格率100%。整治过程中,中煤长江环境科技公司充分利用以往采矿留置在矿区的尾矿砂、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配制到浆液中。他们利用尾矿砂、粉煤灰等固废填充采空区,既节约了工程成本,又消除了固废对生态的不利影响。该工程历时两年,完成注浆孔385个,注浆量111万余立方米。经检测,项目-440米以上采空区充填率达到97.2%,高于设计要求的95%。结石体强度在0.83兆帕至2.34兆帕之间,均大于0.6兆帕的设计要求,成功消除该治理区塌陷地质灾害隐患,为项目区内规划建设地质公园、花园商务区、特色金融、创意金融孵化中心创造了条件。来源于:《中国矿业报》...
  • 07
    / 09
    日前,中国地质学会公示了首批19个创新基地名单,我院申报的“煤及矿山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基地”成功入选。中国地质学会创新基地是中国地质学会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地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分为产学研协作类、创新创业孵化类、国际创新合作类三种类型,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地质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地质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破解地学领域的重大科技难题。“煤及矿山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基地”属产学研协作类型,我院是该基地依托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和中能化江苏矿山生态研究院有限公司为共建单位。煤及矿山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基地围绕矿山固废处置与综合利用技术和煤炭清洁利用技术,致力于解决煤炭加工、利用、转化、废弃物处置和综合利用研究和工程应用,从而实现从煤炭清洁生产—固废资源化全过程的绿色低碳清洁高效利用。在双碳战略背景下,该基地建设将为煤炭行业提质增效、煤炭清洁利用、循环经济提供有力支撑。我院将通过创新基地建设,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凝聚优势创新资源,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合体,着力破解地学领域的重大科技难题,切实为研究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 03
    / 09
    8月31日,由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测地质队实施的“阜阳市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顺利开工。该项目旨在查清阜阳市活动断层分布及潜在地震灾害源,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阜阳市防震减灾能力。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项目开工前,项目组克服困难,积极联系当地有关部门协调施工事宜,对项目区内每条测线道路进行了细致的踏勘,制订了详细的施工方案,为后续顺利开工奠定了基础。为更好地落实疫情防控要求,项目组成立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应急小组,明确职责要求,压实责任分工,建立了一整套防疫防控措施。项目组统一配发了医用口罩、手消毒凝胶、消毒纸巾等防疫用品,保障全体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施工秩序。项目组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抢抓进度、精细施工,保质保量地完成此次施工任务。来源于:中国地勘行业网...
  • 03
    / 09
    今天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介绍“攻克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瓶颈 为全省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有关情况。今年上半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围绕更好服务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全省煤田地质工作聚焦“八大重点任务”,强力推动“八大创新工程”,整体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各项主要指标创历史新高,所属7个队(院)主要指标全面增长。一是在服务省委中心工作上迈出新步伐。科研投入同比增长170%,牵头开展了《黄河流域山东段生态修复调研》《省重点沙滩调查与修复现状调研》2个省政府重点调研课题。二是在发挥公益职能上实现新跃升。上半年,公益项目占比较去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开拓了海洋地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新领域,地质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三是在提升工作质量上取得新成绩。特别是在服务应急救援工作上实现了新突破,在国内首次按照钻探救援模式,开展矿山应急救援大口径快速成井技术研究并实验成功,技术工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攻克大口径救援通道钻孔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下面,将该项目的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一、大口径快速成井技术是攻克矿山救援世界难题的“关键一招”当前,随着浅部资源的逐年减少和枯竭,我国矿产资源开采正向深部、构造复杂区域全面推进,矿山安全管控难度日益增大。地质灾害危及矿山安全生产,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单纯依靠传统救援方式,难以应对复杂的救援需要。因而,钻探构建快速生命救援通道,已成为矿山事故救援中的重要手段。目前矿山事故救援中广泛应用的小口径钻探救援模式,虽然可以快速钻至事故区域,并通过钻孔开展生命探测、通讯建立、给养输送等工作,但不能直接通过钻孔建立升井通道投放救生舱,难以满足黄金救援时间内的人员搜救需求,无法达到理想的救援效果。总体而言,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大口径矿山钻探救援技术体系还未建立,大口径快速成井技术理论亟待深入研究。在此背景下,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进“十四五”期间应急救援力量建设,壮大国家生产安全事故专业应急救援力量,提升我省重特大矿山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能力,省自然资源厅委托省煤田地质局山东省矿山钻探应急救援中心,开展了“矿山应急救援大口径定向快速钻探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二、国内首次按照抢险救援模式实施的“实战演练”该项目始于2021年7月,共分为六个阶段。前四个阶段为:召开钻探技术研讨培训会议、收集救援案例、编制矿山应急救援手册、矿山地面钻探救援技术规范工作;后两个阶段为:大口径实验井施工、救援演练。目前六个阶段的工作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资料优化和报告编制工作。项目总体预计于2023年6月底前完工。实施过程中,省煤田地质局从资金、装备、人才、技术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先后投入雪姆全系列高性能车载钻机等价值四千余万元的先进救援装备(国内唯一一家拥有雪姆全系列高性能车载钻机的救援队伍,居国内领先地位),同时联合多家全国知名科研院所开展快速钻进技术研究合作,期间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举行了2次技术研讨会。同时,这也是国内首次按照抢险救援模式实施的大口径快速成井技术研究实验。为确保实验能够反映真实数据,选取了鲁西南煤炭矿区高涌水、断层带等地层复杂的位置作为救援实验井的施工地点。采用一次性成井工艺,开孔井径1100毫米,终孔井径711毫米,井深402米。在地质条件复杂、实验难度大增的前提下,实现了在30小时内打通小口径给养输送通道的预期目标,大口径生命通道达到了通过钻孔建立升井通道投放救生舱的标准,与国内同类型救援钻孔相比,钻探效率提高了2-3倍。目前,该项目在矿山事故生命救援通道构建方面已形成1项关键技术、3项救援成果,可有效提升矿山钻探救援通道施工能力和效率,实现通过钻孔建立升井通道投放救生舱,满足黄金救援时间内的人员搜救需求。三、为矿井提供应急救援“独门技艺”该项目聚焦矿山救援世界性难题,通过优化快速钻进工艺与车载钻具组合,解决了复杂地层钻进效率低、成井困难的难题,提升了救援通道施工效率,满足了黄金救援时间内的人员搜救需求,成功破解了矿山救援通道快速成井钻探技术瓶颈,初步形成了国内领先的钻探救援技术工艺,为攻克大口径救援通道钻孔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可为全省在生产的矿井提供应急救援保障,对提高我省乃至全国矿山钻探应急救援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建成一个应急救援“数据库”。编制完成了《矿山应急救援大口径定向快速钻探技术研究及应用钻探垂直救援案例库》,通过收集国内外12个矿山钻探救援案例,提炼出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地质条件的抢险工作方案,分析出了影响钻探救援速度的各项不利因素,总结了注浆堵水孔和生命通道孔成井结构及快速施工工艺。第二,编制一本应急救援“手册”。编制了《矿山应急救援手册》,针对省内煤炭、金属及非金属等矿山类型,制定不同开采方式和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救生钻孔、救援通道钻孔的施工方案,有效促进了矿山钻探应急救援规范化,切实提高了矿山安全事故钻探救援能力,形成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山东煤田地质钻探救援模式”。第三,制定一套应急救援“规范”。制定了《矿山地面钻探救援技术规范》,总结明确了大口径应急救援钻孔施工应该遵循的“优化设计、精准中靶、高效成孔、安全透巷”4项原则,进一步确定了矿山钻探抢险救援的工作流程,科学总结了矿山地面钻探救援主要施工工艺,出台后将填补省内矿山地面钻探救援领域的空白。第四,创新一系列应急救援“技术”。创造性地研发了适宜于厚松散地层钻探救援的小口径快速钻进施工工艺,能够有效满足发现被困矿工和输送给养方面的救援需求。确立了在大口径快速施工中的设备组合配套原则,创造性地解决了硬岩层大口径钻井钻效偏低和排渣困难两个技术难题,基本形成了与车载钻机相配套的、适用于厚松散地层钻探救援的大口径快速钻进施工工艺。在推进大口径成井技术研究革新的同时,还下大气力加强应急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目前,全局拥有省级非煤矿山钻探救援中心1个,省级矿山钻探应急救援中心1个,省级隧道应急救援与治理中心1个,省级矿山事故预防与勘测技术应急救援中心1个,省级非煤矿山事故防范技术研究中心1个。同时,建立市级救援队伍2支。山东省煤田地质局创建于1952年,2022年恰逢建局70周年。70年来,先后承担了十余个省的40多个大型煤田的资源勘查任务,累计探明煤炭资源1000多亿吨,其中在山东探明的煤炭资源占全省已探明煤炭资源的97%以上。下一步,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把握“走在前、开新局”目标要求,紧紧围绕煤田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打造品牌”这一差异化发展思路,大力实施“科技立局、创新兴局、人才强局”三大战略,着力打造“应急救援、生态修复、防灾减灾”三大公益性品牌,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能源资源保障、生态保护修复等“八大重点任务”,强力推动科技、质量、人才等“八大创新工程”,为全省“走在前、开新局”发挥好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作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