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功!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建议分享收藏
来源:原创日期:2023-07-18浏览量:289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是对钻探取得的岩矿心(包括岩屑、岩粉)进行观察,并对观察过程及所揭示的地质现象进行真实、准确的记录。


01

钻孔地质编录步骤




钻孔编录工作,应随钻孔施工进度在钻探施工现场及时进行,在预计见矿井段,编录人员要跟踪指导,确保钻探质量。

(1)检查钻孔施工记录。在编录前,编录人员应详细检查钻探班报表、包括“孔深校正及弯曲度测量记录表”、“钻孔简易水文观测记录表”中记录的回次进尺、井深、有关水文观测数据等是否齐全、准确。

(2)检查整理岩矿心。在施工现场,将岩心箱依井深顺序排列。仔细检查岩心长度及编号是否正确,岩矿心摆放有无拉长现象,发现岩矿心顺序有颠倒的,应予以调整,发现破碎的岩矿心有人为拉长现象时,应恢复到正常长度后重新丈量,并通知机场当班记录员更正班报表。

(3)检查岩矿心样品签。确保岩矿心样品签的孔深、进尺、岩心长度、回次号等数据准确无误。

(4)岩矿心编号。将>10cm的岩心及>5cm的矿心编号,用红油漆(或防水符号笔)写在岩心或矿心上。岩心编号用代分数表示:分数前面的整数代表回次号,分母为本回次中有编号的岩心总块数,分子为本回次中第几块编号的岩心。

(5)岩矿心拍照。在检查、整理岩矿心后,应将每箱岩矿心依次用数码相机拍照存档。

(6)观察记录。

1)分层:尽可能对全孔或较长井段的岩矿心进行综合观察分析,按矿区厘定的分层标准进行岩矿心分层。

2)记录回次数据:①填表,由浅入深,依次将每一个回次的编号、起止孔深、岩心长度、残留岩心、进尺、采取率等记录于“钻孔回次记录表”的相应栏目内。其中:“止应为经过校正的孔深;“岩心长”应为经过编录人员检查、整理并认可的实际岩心孔深”长度;②残留岩心的处理,残留岩心的长度一般以施工人员测量为准,当未进行残留岩心测量或残留岩心测量不准,使其岩心长度大于进尺时,残留岩心可按下面办法由编录人员进行处理。见图6-44。A. 在岩心完整时,以本回次岩心采取率为100%计,将超出部分推到上回次计算,如继续超出可继续上推,最多只能上推三个回次。B. 如岩心破碎为砂状粉状和不在同一岩性中钻进而用反循环采心工具采取的岩心,一般不准上推。

图片

图 6-44  残留岩心处理图

3)次采取率计算:①当同一岩性段内连续五个回次的总进尺大于或等于该岩性段岩心总长度时,要计算五个回次平均采取率(“进尺”为本回次止孔深减上一回次止孔深,如本回次止孔深89.63m,上回次止孔深为85.24m,则本回次进尺为89.63-85.24=4.39m)。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矿层(包括含矿层、矿化蚀变带)及其顶板3~5m要求计算回次采取率,方法如下:回次“采取率”=本回次岩心长/本回次进尺x100%。

4)记录分层数据。按“钻孔原始地质记录表”的要求填写分层数据。分层数据应对应于表中左侧的回次位置填写。如在第2回次中分层,则对应于2回次横格中填写序号:为本分层的顺序编号。回次岩心长:为本分层所处回次内属该分层的岩心长度。如图6-45中第2分层底界在第7回次的7 2/4至7 3/4岩心之间岩心长为1.3+1.2=2.5m。在一块岩心内部分层也如此处理。

图片

图 6-45  7回次岩心计算图


02

地质描述




在仔细观察岩矿心的基础上进行地质描述。主要观察岩矿心中的矿层(矿化层)及顶底板,矿化蚀变带、构造部位及分层界线等,并将观察到的地质现象、测量的数据等记录于表6-10“钻孔原始地质记录表”中。

表 6-10  钻原始地质记录表

图片

1. 岩矿石定名

地质描述前,首先应给岩矿石定名。定名一般以一个分层为单位,名称应能反映出岩矿石的颜色、构造、结构、矿物成分及矿化等基本特征。定名时,要根据分层中岩矿石种类、主次及分布特点定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分层岩性基本上只有一种,可单一定名。例:深灰色中粒条带状斜长辉石岩型稠浸状钒钛磁铁矿。

(2)分层中出现两种以上岩石呈互层状产出,可复合定名。例:深灰色中粒条带状斜长辉石岩型稠浸状钒钛磁铁矿与灰色中细粒流状辉长岩型稀浸状钒钛磁铁矿互层。

(3)分层中出现次要岩石夹层,复合定名。例:深灰色中粒条带状斜长辉石岩型稠浸状钒钛磁铁矿夹(也可为“间夹”“偶夹”)灰色中细粒流状辉长岩型稀浸状钒钛磁铁矿。

2. 观察及描述的主要内容

(1)岩石特征。岩石颜色(原生及风化颜色)、构造(层状、片状、板状、流纹状流状、条带状)、结构、矿物成分、风化特征(氧化带、混合带和原生带)及其他物理性质(光泽、断口、硬度、相对密度)等。

(2)蚀变特征。蚀变岩石类型、蚀变带内蚀变矿物的变化、蚀变带与矿化或矿体的相互位置、空间关系等。

(3)矿化特征。矿化的种类、矿石特征、矿层、矿层与顶底板接触关系,产状(测量矿层顶底板界面轴夹角,测量矿石原生构造的轴夹角等)等。

(4)次生构造。断裂、褶皱、节理、劈理,破碎带的特征、类型、产状及后沉积作用构造,如结核、瘤块,裂隙充填形成的岩墙等。

(5)古生物及遗迹化石。观察和收集古生物、古生物遗迹化石产出层位、化石种类及分布特征等。在观察岩心时,对一些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要作大比例尺素描图或照相、录像。

(6)测量标志面与岩心轴夹角。将量角器的零度边(图6-50中ab)与标志面(AB)平行,同时将量角器的O点与标志面(AB)同岩心柱面(CD)的交点(O)重合;读出岩心柱面在量角器上的读数(70°)即为轴角。见图6-50。

图片

图 6-50  测量轴夹角示意图


03
钻孔弯曲及校正



钻孔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的和技术的原因,往往使钻孔的倾角(或天顶角)、方位角发生弯曲而偏离原设计的位置,特别是斜孔更容易发生,所以,在编制钻孔剖面图时,必须先校正孔斜与方位。如果未经过孔斜和方位校正,用原设计的钻孔轴线画地质界线和矿体,则编绘的地质界线和矿体,在空间位置上会产生很大误差,这不仅影响了所圈定的地质界线的可靠性,而且也歪曲了矿体的形态、产状及其空间分布,影响储量估算的可靠性和以后开采、开拓巷道的设计。

孔弯曲校正有两种基本情况:钻孔倾角或天顶角弯曲校正及钻孔方位角偏移校正。

①钻孔角(或天顶角)校正常采用的方法是使一个测点的天顶角或角向上下各影响与相邻测点距离的一半的原则,即中点转换。现以表6-11钻孔的测斜资料,具体说明天顶角校正钻孔轴线的过程。在编制钻孔中轴线剖面图时,首先根据测斜数据求出制图时的钻孔在编制钻孔天顶角转换点的深度,如图6-51中的A、B、C、D及各转换点的控制长度;然后根据各测点的钻孔天顶角及角度转换点和控制长度进行作图;连接OA、AB、BC、CD等折线为平滑曲线就是天顶角校正后的钻孔曲线。②钻孔方位角的校正,是在钻孔轴线天顶角校正后的基础上,根据钻孔轴线的方位角和地质体的产状要素,选择不同的投影方法,做出钻孔轴线及地质体在勘查线剖面上的投影图。现将不同校正方法介绍如下。

表 6-11  钻孔测斜资料

1. 法线影的图解法

以表6-11的资料为例,以图6-52为基础,在钻孔轴线的下方绘一水平线(此水平线应视为勘查线剖面的方向线),将O、A、B、C、D各折点垂直投影到水平线上(图6-52),得O'A'、A'B、B'C'、C'D'等线段,然后从孔位O'起,在90°方位上取线段长等于O'A',得点1(在本例中1与A'重合);从点1起在110°方位上取线段长等于A'B',得点2;从点2起,在119°方位上取线段长等于BC,得点3;从点3起,在122°方位上取线段长等于C'D’,得点4。将点O'、1、2、3、4连接起来的折线,就是钻孔轴线在平面上的投影图(图6-52)。自1、2、3、4各点向上作垂线与水平线交于1'(在本例中1与1'重合)、2'、3'、4',与剖面上通过A、B、C、D各点的水平线交于1"、2”、3”、4"点,将O、1”、2”、3"、4"这些点连接起来,就是法线投影的钻孔轴线(图6-52上部)。

图片

图 6-51  天顶角校正后的钻孔中轴线

图片

图 6-52  钻孔校正投影图

地质界线点的投影方法,是将天顶角校正后的钻孔轴线上的地质界线点(图6-52中的e),沿水平方向投影到钻孔法线投影线上(图6-52中的e')。通过这种方法做出的钻孔轴线为一折线,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时,人为地将其圆滑为曲线。

2. 计算法

取钻孔任意测斜、测方位点的控制长度AB(图6-53),AB是空间线段。A点在与探线剖面平行的垂直投影面P上,B点在水平投影面Q上。A点在Q平面上的投影为O;OB为AB的水平投影,OB方向为AB的方位,其方位角为w;OC方向为投影面P的方位方位角为ε;AB的倾角为B,顶角为α。

令AB长度为l,其中φ=w-ε

Δx=l·cosβcosφ

Δy=l·cosβsinφ

Δz=l·sinβ

图片

图 6-53  钻孔弯曲校正角计算图解


04
数字化钻孔编录(MEMAPGIS)



(1)钻孔基本信息数据采集。在工程操作与区域采样菜单栏的室内工程属性数据录人(新建)中选择钻孔进入基本信息栏,选择钻孔,将工程号、坐标、比例尺等要素填入。

(2)钻孔测量数据采集。在工程操作与区域采样菜单栏的工程数据编辑与浏览选择钻孔数据录入总界面,创建钻孔工程编号目录,在钻孔编录数据总对话框中按首先回次库其次是分层库,最后是其他的顺序录入。

(3)钻孔工程图绘制、编辑及表输出。打开素描图进行编辑,从样品管理的打开工程输出编录表。自动生成的钻孔素描图示于图6-54中。

图片

图 6-54  自动生成的钻孔素描图


Baidu
map